深入民间采风 在画中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铁路发展的感情和期待

发布时间:2023-11-19 16:19:17编辑:崔民

有百年历史的石太铁路原名郑泰铁路,连接京广铁路和同蒲铁路。是连接河北石家庄至山西太原的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作为山西煤炭运输的交通大动脉,穿越太行山,这里山谷狭窄,山势陡峭,地形极其复杂。

从1961年到1997年退休,杜夫人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时代到内燃机车和电力时代的飞速发展。

"起初在铁路上工作很累."回忆起自己上世纪60年代初进入职场,杜夫人感慨地说,那时候的中国铁路,普遍都是黑烟滚滚,蒸汽机车震耳欲聋。作为一名司炉,他负责给锅炉装煤加水,经常感到羞耻。“那时候,蒸汽火车的速度很慢。太原到石家庄才200多公里,火车走走停停也要七八个小时。”

一直期待成为蒸汽机车司机的杜夫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十几年。期间,他每天坚持学习列车结构和运行原理,为考试做准备。他经常在书包里背六七本书,他还确保工作中没有事故,出勤率超过95%.“成功很难,坚持下来也不容易。”

但很快,石太线上出现了内燃机车,这让杜夫人羡慕不已。“内燃机车动力更大,不用频繁停车加煤加水,省了不少时间,也干净多了。”但令他惊讶的是,仅仅四五年后,一辆更快、更清洁的机车来了。

1980年,石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段实现电气化。次年,杜夫人被调回石家庄。经过半年的培训,他直接从蒸汽机车司机变成了电力机车司机。两年后,石太线改造完成,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下线”。

走过36年的太行山,杜福仁说,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石太线运输效率实现了“两连跳”,列车变得更干净、更舒适。而且他看到铁路沿线的乡镇越来越干净,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1997年退伍后,自学国画的杜夫人开始用毛笔画火车,继续记录中国铁路的发展。他的第一幅高铁画作于2009年,那是太行山第一次通过高铁——石太客运专线。如今,一系列火车穿过太行山的画作占据了他的房间。

在杜福仁看来,高铁的开通和普及给沿线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一幅名为《太行新歌》的画中,他画了两座“桥”:一座是山区的旧石桥,一座是高铁高架桥,“一座是新的,一座是旧的。”画中也有为高铁加油的人。他说,这是山区人民对高铁的欢迎。

50多年前,从石家庄到太原坐火车要七八个小时。现在,1小时高铁里程将两地紧密相连,也拉近了山西等西部省市与京津冀地区的时空距离。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比1949年增长了6倍多,达到13.1万多公里。其中,高铁里程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

  •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