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一族的定义与现象
丁克,这个名称源于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D、I、N、K的组合——DINK的谐音,有时也被写作“Double Income and No Kid(Kids)”。仅从字面意义解释,意思是:双收入,没有孩子。然而,被动选择不要孩子的就不叫丁克了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因为被动的原因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经济、个人发展或者家庭等非生理因素。
最合理的定义是:双职业,具有生育能力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者个体,称之为丁克。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但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其次,主观上对自己丁克身份接纳和认可——他们认为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夫妻文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家庭里,丁克观念成为全社会的生活潮流。90年代初到90代末,各大城市里,“丁克家庭”数量稳步上升,成为特定阶层的婚姻时尚。
90年代中期一份对“丁克家庭”的调查问卷显示,选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对人口问题的忧虑;第二位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第三位是为了自我实现。
现在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不乐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踏入社会时间不太长的毕业生经济水平不高,有了孩子负担会更重。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丁克一族的后备军,这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现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人,更具有发展成为丁克一族的可能。因此,丁克现象在最近二十年之内必将发展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