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
01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02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03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04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05 出游赏秋
秋天到了,庄稼开始裹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树上的叶子也在逐渐变黄变红,秋天的美景让人沉醉。很多地方的人们会在这个时期选择一些树木茂密的公园或者郊外去观看秋景。秋高气爽的感觉非常放松心灵。
06 各地习俗
【江西省】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