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白的名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这样两句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此诗描述了王昌龄被贬谪的悲伤情感,而其中的“子规”一词,更是营造了深深的凄凉氛围。那么,“子规”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原来,“子规”在古诗词中是杜鹃的别称。杜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其象征意义丰富多样。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主要分为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其中,大杜鹃的叫声似“布谷、布谷”,因此也被称为布谷鸟;三声杜鹃的叫声似“米贵阳”,所以被一些地方的人们称之为米贵阳;而四声杜鹃,也被称为子规鸟,其叫声似“快快割麦”、“割麦割谷”。
杜鹃鸟的象征意义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例如,“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尽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成彦雄),“晔晔复煌煌,花中无比方”、“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白居易)。这些古代诗人对杜鹃花的赞美和吟诵,无疑加深了我们对杜鹃鸟的印象和理解。
传说中,杜鹃鸟啼血的场景,通常指的是四声杜鹃。因为仔细观察会发现,杜鹃鸟的口腔上皮和舌部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是因啼叫而满嘴流血。而杜鹃鸟高歌之时,也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因此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
杜鹃与子规,不仅是李白诗歌中的独特表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思念和悲伤情感的象征。杜鹃鸟的哀切啼声和鲜艳的杜鹃花,无疑加深了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