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也被称为失信被执行人,指的是那些具备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已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的被执行人。近年来,这一称谓在公共场所的公告栏中频繁出现,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与关注。那么,被执行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2019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提出了多项从源头上治理“执行难”的举措。其中,推动将丧失履行能力的涉民生案件被执行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等措施,为解决执行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民事诉讼中,当原告胜诉后,如果被告在赔偿问题上的法定时间内未完成判决书上所规定的赔偿金额而被法院强制执行赔偿,该被告被称为本次强制执行的被执行人。值得注意的是,被执行人是与申请执行人相对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民事诉讼的胜诉方是申请执行人,败诉方为被执行人。但如果一方按法院判决履行了义务,就不会再申请法院执行。
在现实生活中,国内欠人钱财却赖着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债务人(俗称“老赖”)广泛存在,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治理“老赖”现象,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建立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系统等措施,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被执行人的含义及其在法律义务与治理方面的关联。解决“执行难”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综合施策来有效治理“老赖”现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