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故事:晋文公的智慧与胜利

发布时间:2024-01-04 13:05:08编辑:邱泰

退避三舍是一个源于历史事件的成语,它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的故事。在古代,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而“退避三舍”则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以此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的发生。

这个故事始于春秋时期,晋献公因听信谗言,误杀了太子申生,并派兵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后,被迫逃离晋国,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活。他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来到楚国。楚成王看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在一次楚王设宴招待重耳的场合中,气氛十分融洽。然而,楚王突然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思索片刻后回答道:“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则表示,尽管如此,重耳总该对他有所表示。于是,重耳承诺道:“如果我真的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相处。若有一天,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我的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谅解,那我才会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并成为了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在他的治理下,晋国逐渐变得更加强大。公元前633年,晋国与楚国爆发了一场战争。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晋文公下令让晋军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看到晋军后退,误以为对方是因为害怕而逃跑,于是立即展开追击。然而,晋军利用楚军的骄傲轻敌心理,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最终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故事:晋文公的智慧与胜利

这个故事就是“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它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通过退让和回避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