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
迎春花,属落叶灌木植物,直立或匍匐,高0.3-5米,枝条下垂。其枝稍扭曲,光滑无毛,小枝四棱形,棱上多少具狭翼。叶对生,三出复叶,小枝基部常具单叶;叶轴具狭翼,叶柄长3-10毫米,无毛;叶片和小叶片幼时两面稍被毛,老时仅叶缘具睫毛;小叶片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狭椭圆形,稀倒卵形,先端锐尖或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叶缘反卷,中脉在上面微凹入,下面凸起,侧脉不明显。顶生小叶片较大,长1-3厘米,宽0.3-1.1厘米,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侧生小叶片长0.6-2.3厘米,宽0.2-11厘米,无柄;单叶为卵形或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长0.7-2.2厘米,宽0.4-1.3厘米。
花单生于去年生小枝的叶腋,稀生于小枝顶端;苞片小叶状,披针形、卵形或椭圆形,长3-8毫米,宽1.5-4毫米;花梗长2-3毫米;花萼绿色,裂片5-6枚,窄披针形,长4-6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锐尖;花冠黄色,径2-2.5厘米,花冠管长0.8-2厘米,基部直径1.5-2毫米,向上渐扩大,裂片5-6枚,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8-1.3厘米,宽3-6毫米,先端锐尖或圆钝。花期在6月。
迎春花喜光、稍耐阴、略耐寒、怕涝、在华北地区和鄢陵均可露地越冬、要求温暖而湿润的气候、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在酸性土中生长旺盛、碱性土中生长不良。根部萌发力强。枝条着地部分极易生根。
分布范围:产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生山坡灌丛中、海拔800-2000米、中国及世界各地普遍栽培。
生长繁殖:以扦插为主、也可用压条、分株繁殖。扦插: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剪取半木质化的枝条12-15厘米长、插入沙土中、保持湿润、约15天生根。压条:将较长的枝条浅埋于沙土中、不必刻伤、40-50天后生根、翌年春季与母株分离移栽。分株:可在春季芽萌动时进行。春季移植时地上枝干截除一部分、需带宿土。也可干插、即在整好的苗床内扦插后灌透水。扦插可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或春季进行。生根后分栽、亦可分株或压条繁殖。
病虫害防治:
花叶病【症状】:由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全株性病害。症状为叶片变小、畸形、分布有暗绿色斑纹或黄化。染病植株不开花、亦或开花、花也矮小畸形、有斑纹(见图)。传染途径主要由桃蚜和棉蚜传毒。传染源主要为周围杂草感病病株。【防治方法】:首先要及时清除杂草、减少传染源。其次应及早防治蚜虫、消除传毒媒介。褐斑病【症状】:多在四季报春上发生。由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菌类引起。染病植株叶片上有褐色斑点。传染途径是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杀菌剂。灰霉病【症状】:为迎春花的常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植株感病后、整株黄化、枯死。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嫩茎、花器等部位。多在叶尖、叶缘处发生。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浸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变成褐色并腐败。后期、病斑表面形成灰黄色霉层。茎部感病后、病斑呈褐色、逐渐腐烂。花器被侵染后也成为褐色、腐烂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