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皆大欢喜”的目的,香港的音乐颁奖礼几乎每一届都会颁发出上百个奖项。然而,这种广泛的奖励制度也引发了一些质疑。特别是一些奖项的设置,如最佳民谣、最佳爵士和最佳另类,虽然被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但更像是一次“分猪肉”的自助餐,只要付得起费用,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这种局面下,唱片公司的财力支持成为歌手能否获得奖项的关键。所谓的“另类买奖”——即买广告的形式,成为了最普遍、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晋歌手想要在年底的颁奖礼上争得一席之位,除了免费出席电台举办的各种大型演出外,购买广告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广告费用从2万元起,到几十万港币不等。
今年,东亚、金牌和英皇三大唱片公司的艺人之所以能满载而归,原因就在于他们雄厚的财力支持。这种基于财力的竞争机制使得音乐颁奖礼在荣誉与商业之间变得更加交织,也让人们对奖项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了质疑。
香港的音乐颁奖礼无疑为众多歌手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但如何确保其公正性和权威性,使其真正成为对音乐才华的认可和鼓励,而不是被商业利益所左右,是摆在组织者和整个音乐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