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眼镜蛇,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毒蛇,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存习性在印度次大陆及周边地区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的平均长度在1.4至1.6米之间,但偶尔也有长达2.25米的雄蛇出现,显示出它们在蛇类中的威严地位。有趣的是,在斯里兰卡,最长记录保持者是一条母蛇,身长达到了1.85米。
印度眼镜蛇的鳞片排列独特,呈覆瓦状斜向排列,色彩丰富多样,从淡褐色、褐色到橄榄绿、暗灰绿甚至全黑都有体现。它们的喉部通常是粉黄色,但偶尔也能发现全身粉黄色、眼睛红色的白化个体。当面对威胁时,印度眼镜蛇会伸张颈部的外皮,摆出其著名的威胁姿势。
这种毒蛇的视觉非常发达,虽然没有外耳、鼓膜、耳孔及耳咽管等听觉器官,但它们的眼睛构造特殊,晶体直接贴在视网膜上,使得视觉成为它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在蜕皮期间,它们的眼睛色泽会变得灰白,因为上下眼睑形成的“透明薄膜”会变成乳白色,并随着蜕皮一并脱落。
印度眼镜蛇喜欢独居生活,但在繁殖期间会成对活动。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啮齿目动物、蟾蜍、蛙类、鸟类以及部分蛇类。作为卵生动物,雌蛇每年在四月至七月间产卵,每次可产12至30枚蛇卵,并在地下巢穴中孵化48至69天。初生的印度眼镜蛇身长约20至30厘米,而且一出生就具备完善的毒液分泌腺。
印度眼镜蛇的栖息地多为原始森林、水稻田及公园等地,同时也会在下水道等阴暗潮湿的地方生活。它们主要分布于印度大陆(除了东北地区),同时也广泛分布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以及孟加拉国等地区。在海拔2000米以内的地区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