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艺术史上,徐悲鸿的《奔马图》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幅高3.26米、宽1.12米的巨大画作,不仅是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的一幅,更是2006年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珍品。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而其背后的故事更赋予了这幅画深远的文化内涵。
徐悲鸿以其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将马的神韵和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一幅表现马的生气与力量的画作,更是一幅寄托了画家理想与情感的创作。徐悲鸿将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融入了这幅画作之中。
《奔马图》创作于1941年的秋天,当时徐悲鸿为给抗战募捐远赴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办艺展。国内的抗日战争正处于与日寇战略相持的关键时期,二次长沙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日寇占领了长沙,消息传至槟城,徐悲鸿心急如焚,于是趁着月色,饱蘸浓墨,一幅纵长326厘米、横宽112厘米的《奔马图》一气呵成。他在画面右下角题款:“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以此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愤慨之情。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素描。回国后,他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等职务。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杰出的作品,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