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是汉语中的一则成语,源自唐·房玄龄等所著的《晋书·苻坚载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在极度惊慌的状态下,对外界事物产生歪曲的知觉,通常带有主观和固定的倾向,且这种错觉往往无法通过主观努力来克服。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被前秦王朝统治。前秦的国王苻坚意图统治整个中国,于是在383年亲自率领大军南下。起初,苻坚的部队进展顺利,但随着战局的转变,苻坚开始产生疑虑和恐惧。他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时,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随风摇动,仿佛有无数东晋士兵正在操练。这种错觉使他产生了恐惧感,对战局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最终,苻坚中了晋军的计谋,前秦军大败而归。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神经过敏,含贬义。这个成语也常被用于描绘人们在危机或紧张状态下产生的过度警觉和疑虑。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中描述了大家惊疑不定的状态,以及《孽海花》第二十五回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某种情境的过度担忧。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源自一个历史故事,用来形容人们在极度惊慌状态下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歪曲知觉。它告诫人们要避免在紧张和危机状态下产生过度警觉和疑虑,因为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