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杜金、杜银兄弟因生活所迫,从浙江绍兴沿运河来到杨村北郑庄村定居,并开启了糕干生意。他们将米碾成面,加入白糖蒸制成糕干,深受当地人喜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杜氏糕干在清康熙年间逐渐壮大。康熙、乾隆二帝曾亲口品尝并赞誉,御笔亲书“妇孺恩物”,并赏赐龙票,使杜氏糕干成为贡品。
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曾给这个家族带来灾难。清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先后践踏、焚烧杨村,杜氏糕干的老铺遭受重创。但家族并未放弃,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第十二代传人重建老铺,继续传承这门独特的技艺。
进入清末民初,杜姓开设的糕干店有万全堂、万胜堂、万金堂、万顺堂、万源堂等多家,外姓人经营的糕干店也屡见不鲜,最多时可达十几家。这些糕干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海内外,统称为杨村糕干。
在1985年,响应政府公私联营的政策,杜氏杨村糕干的第十三代传人杜建基将制作工艺传授给了外姓人姜学刚。现代化的设备与古老传承的配方及工艺结合,让杨村糕干再度远销海外。
所需食材包括大米、红小豆、白糖、玫瑰、青梅、瓜条等,制作工艺十分讲究。成品的杨村糕干外观洁白、不粘牙、不掉面,口感绵软筋道,内味独特。
如今,杨村糕干已成为一道历史的味道,承载着杜氏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与坚持。它不仅是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