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这座位于苏州市城西、阊门之南的城门,自1922年开辟以来,一直是城市的重要地标。它的建立不仅缓解了当时阊门道路的拥挤状况,减少了车马事故,还成为了沟通观前街与阊门商业区的重要通道。
金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为了解决交通问题,1921年筑建了南新桥,紧接着在第二年开辟了金门。然而,由于随后的江浙战争,金门一度被废弃,转而在其南60米处开辟了新阊门。但新阊门的位置和高度并不理想,出城后仍需拐弯上南新桥。因此,在1929年,苏州市决定重新开辟金门,并于1931年竣工。新金门与南新桥连成直线,内与景德路曲线相接,采用罗马式设计,设三门,中间大门为车道,两旁小门供行人通行。
金门的建立对新阊门产生了影响,导致其逐渐废弃。金门城门上的“金门”二字由当时的吴县县长王引才题写,寓意财富集中。这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阊门外商业闹区,濒临大运河,吸引了大量船舶和仓库聚集。
在金门的发展过程中,1931年的拓宽景德路和建南新桥工程使其成为苏州市区东西向的一条重要通道。然而,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金门”二字被凿毁,这一历史事件给金门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到了1982年,金门北侧城墙被铲平,兴建了六层大楼作为汽车货运公司的办公地点,而南侧则成为航运公司的礼堂。随着南新桥的拓宽,金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区东西向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金门已成为苏州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交通发展,同时也是市民和游客探访苏州文化的重要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