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晋会馆,这座见证了苏州与山西深厚商业渊源的历史建筑,自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旅苏晋商集资创建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经历了咸丰十年的兵燹之灾,又在光绪五年至民国初年得以重建,全晋会馆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全晋会馆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不堪,白蚁蛀蚀、梁倾壁残,一度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然而,在1982年苏州市政府的拨款整修下,全晋会馆重新焕发了生机。耗资120万元的整修工程让会馆原貌基本得以恢复,中路、西路建筑全面大修,并移建正殿,重建庭园。如今,全晋会馆已成为苏州戏曲博物馆的馆舍,向公众展示着昆剧、评弹、苏剧等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全晋会馆的建筑特点鲜明,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以中路为轴,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建筑是会馆的主体部分,富丽堂皇的门厅、鼓楼、戏台和大殿共同构成了晋商们举行庆典和娱乐活动的场所。西路建筑则显得庄重朴实,包括楠木厅、鸳鸯厅等,是晋商们交流商情、调剂资金的重要场所。而东路建筑则供短期来苏州的晋商寄宿、存货以及失业者借住。
全晋会馆的戏场以大戏台为中心,与戏楼、后台、东西廊庑、正殿等围合成一个中庭。门厅进深四界,前后双步,面阔三间,明间脊桁下的黑色将军门和踞坤石一对显得威严庄重。斗拱作为全晋会馆木结构建筑所特有的元素,不仅具有承重作用,还起到了点缀装饰的效果。门厅前半部分的轩廊桁椽呈花瓣状,后半部分则呈弓弧形,顶端的彩色斗拱雕饰“凤穿牡丹”,展现出精美的木雕工艺。
全晋会馆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遗存,如“海棠轩”梁枋上的金黄木雕蝙蝠、朱红金钱纹垫拱板以及宫式万字纹挂落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古代建筑工艺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全晋会馆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末山西旅苏客商集资兴建的会馆建筑,在苏州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见证了晋商在苏州的辉煌历史,也为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发、江南庭院建筑及古典戏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同时,全晋会馆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也为现代剧场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灵感来源。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苏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1963年,全晋会馆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更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不仅保护了全晋会馆本身,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