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遗址,位于福州城西24公里处的闽侯县甘蔗镇,是典型的海洋性贝丘遗址。自1954年首次发现以来,经过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而成,厚度一般在1米左右,有的地方厚达3米。
昙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在遗址的文化层中,大量蛤蜊壳的堆积是其显著特征,文化层厚度一般在1米左右,最厚的地方甚至达到2米多。这些堆积物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和环境变化。
在昙石山文化的中层和下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个时期的遗存。中层包含有青铜时代黄土仑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东张中层文化的遗物。而下层则是昙石山文化的核心区域,生产工具以小型石锛为主,前期磨制较粗糙,后期磨制较精致;前期和后期都使用大型牡蛎壳制成的工具——“贝耜”;陶器以泥质灰黑陶为主,前期则以细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日常生活的陶质器皿以釜、罐、豆、碗、杯、壶为多,流行圜底和圈足器,三足器少见。
根据中层出土的兽骨标本碳-14测定的数据,昙石山遗址的年代大约在5500至4000年前后。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原始社会晚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面貌。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昙石山遗址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遗址原址建立了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将昙石山第八次考古遗址现场保护并直接展示给观众,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馆内展出1954年以来昙石山遗址八次考古发掘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是福建省原始社会昙石山人劳动生息的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内的黄土文化展览厅展示了奴隶社会先秦闽族精美的仿铜印纹陶器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考古遗址厅则按原貌展出第八次发掘的30余座墓葬、陶窑和壕沟等考古遗迹和文物,让观众有亲临考古现场之感。
1、昙石山文化遗址还有六样堪称“中华之最”的宝贝。其中,昙石山人颧骨揭示了日本文化的起源;在遗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出土的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绿色釉;在131号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为全国罕见;在奴隶陪葬坑中出土的竖立坑中的殉葬男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18件陶釜则展示了福州人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昙石山遗址是一块充满历史痕迹的土地,它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通过研究和探索这一遗址,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